有一句话挺有意思的话:“想失去一个朋友,要么借钱给他,要么不借。”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,如果你不借钱给他,你和他的交情立刻玩完,而你如果愿意借钱给他,那么你仍然承担友谊破灭的风险,因为无论结果如何,你千万不能开口讨 债,当你开口索要这笔钱的时候,两个人的芥蒂就产生了。
想失去一个朋友,要么借钱给他,要么不借,这是一个极为令人头疼的问题。
中国传统的那种开口讨 债关系就变僵或者“欠钱的是大爷,被欠的是孙子”的局面依旧存在,讨 债的结果,往往是交情不再、关系破灭,钱还没讨得回来。至于违法的讨 债手段,谁也不想去用,因为法律风险不是人人能够承担的,在大量因非法拘禁他人而被判刑的罪犯中,除了传销组织人员外,就是非法讨 债的人员了。
于是,人们开始介入另外一个本来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,并试图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,这个领域就是口才与谈判,它的能量和重要性,在早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,以致于大家常常舍本逐末,用更大的风险来从事债务催讨。相比于从前那种纯粹以威胁和恐吓为主导的语言攻势,柔和而不失锋芒,又不会咄咄逼人的谈判话术显然更容易为人所青睐,也更容易被债务人所接受。当然这里头也有不少学问,一个懂得谈判甚至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,要懂得权衡利弊、察言观色,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应变能力,在谈判之前,他要准确地摸清楚对方的底细和软肋,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聪明的谈判者只要做足功课,他能设身处地地将谈判对象带入自己设置的语言情景中,能用人情世故里的小道理慢慢瓦解对方的抵触情绪和赖皮心态,能不动声色地把后果和损失慢慢展开在对手面前,使之心惊胆战,然后露出了一个温和的微笑,以轻柔的语言去安抚,表现自己的宽容与退让,一鼓作气拿下局面。这样的效果,不是比剑拔弩张、掀桌子打人、大声恐吓要好得多。